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謹慎——司馬懿的智慧


今天來說說司馬懿。說實話,比起諸葛而言,我更喜歡司馬,並非“成王敗寇”之念,而是司馬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驕不躁的心態,還有令人心驚的謹慎。

司馬懿在《三國演義》後期才出現,他的主要功績便是在祁山與諸葛鬥法。關於他早期所為的記述在《三國演義》裡並不多見,只偶有闡述。


其實,司馬這個人從小就很聰明,喜與當世名士才俊來往,因而多有讚譽。我被此人吸引,最初並非他的才華和機智,而是因為他的謹慎,一種變態的謹慎。
早年曹操任司空時,聞司馬懿名聲,想招其為官。按理來說,這對司馬懿是一種機遇,但他卻稱病不出,為了迷惑多疑的曹操,他真的在家裝瘋。司馬懿拒絕入朝為官,乃是因為他察覺到漢室將傾這一點,認為給漢朝效命沒有前途,故而不願就職。



後來天下大亂,曹操稱雄一方,其部將曹洪想聘用他。司馬嫌其卑微,拄拐相拒,為曹洪所記恨,並暗中向曹操打小報告。當曹操派人去請司馬時,司馬立即扔掉拐杖,跑去效力了。曹操忌憚司馬的面相,對其“鷹眼狼顧”之貌甚為不安,多次叮囑後人予以提防。司馬懿知道這事後,立即收斂鋒芒,更加賣力地處理公務,以打消曹操的疑慮。

從這些小事便可以看出,年輕時代的司馬不僅有真才實學,而且為人異常謹慎,處事絕不冒險。

步入中年的司馬懿,才略可謂更上一層樓,這期間他慢慢開始接觸軍事行動,並表現出驚人的才華。曹操佔據漢中時,劉備剛奪取益州不久。司馬趁機向曹操進言,說川中初定,蜀人未安,若陳兵漢中虎視巴蜀,則益州軍民震動,再行用兵,必可一舉而成,可惜最後曹操卻以“得隴望蜀”為由拒絕了。

先不談司馬之計是否能夠取得成功,但其長遠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確實令人欽佩。以我之見,若曹操當時行其計策,即便最終不能得到蜀地,亦可重創劉備的根基,使蜀人數十年間不敢窺伺北方。簡單談兩點理由:

一、劉備剛攻取益州,短時間里肯定不能消化益州內部的勢力,加之其手段並不光彩,益州上下定有不服。曹操若攜大勝之師來攻,劉備集團內上下不同欲,焉能應戰?

二、漢末諸侯混戰,中原一地百姓死傷無數,而未受戰亂影響者,唯益州、荊州和揚州三地。劉備佔荊據益,實力大增,屆時必找曹操麻煩。依司馬之意,敵人現在很疲憊虛弱,此時若不攻打他,等他恢復過來,必會遭其反噬。


回過頭來,咱們還說祁山斗法一事,我主要想從三件事來說明司馬卓越的才能。

其一,司馬應付諸葛之法——堅守不出。諸位朋友莫要小看此法平淡無奇,但其恰恰體現了戰場指揮者的高超指揮才能。評價一個戰略合不合適,精不精妙,並非計策本身是否華麗,而是對敵是否妥當。司馬選擇堅守,乃是看準了蜀軍的致命傷——勞師遠征。孫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蜀軍每次北伐,兵將皆以數十萬計,行軍路線長遠不說,而且甚為艱難,必定會耗費巨大的錢糧。即便諸葛智計不凡,要想攻取一座城池也得耗費大量時間。司馬步步為營,堅守不出之法(亦可形容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以靜制動,久而必使蜀軍內部糧草緊張,銳氣喪失。

其二,諸葛贈女服刺激司馬,欲逼其決戰,不想司馬懿不僅不惱怒,反而當眾穿上。並且,他還抓住機會向使者打聽軍情,詢問諸葛飲食起居,將蜀軍最高統帥的身體狀況摸得透透徹徹。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懿為人謹慎且冷靜,善於抓住機會為之,才可大用。得知諸葛飲食起居習性不好後,司馬立即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了調整,這在後來很大程度上地延長了他的壽命,為爭取最後勝利創造了條件。

其三,鬥法期間,魏軍糧草曾被蜀軍以“木牛流馬”劫取。部將皆以“將功補功”為由,勸其出兵追擊。司馬身在局中,毅然保持冷靜,認為情況不明,大軍不宜妄動,冒著被皇帝追究丟失糧草的大罪,主動放棄了糧草。三軍的安危,與將帥的決斷緊密相關。司馬既為魏軍統帥,一舉一動都以大軍安危為重,實在難能可貴!




原文來源:藍瞳之言
圖片來源:dailyn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