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老子的哲學: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歷久彌新。兩千多年以來,不但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顯得落伍、不合時宜,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輝和恆久的生命力卻更加引人注目。


《老子》不僅是治國者的案頭必備讀物,也是社會各階層人士立身處世的智慧心法。它對社會、人生、宇宙等方面的精深見解,使它的影響遍及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科學、外交、人生修養、立身處世等方方面面,人們從各個方面去探究《老子》,幾乎都能從其“微言”中發現“大義”。



老子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由於他始終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就了自己的偉大。老子認為,一個人只有“終不自為大”,才有可能成為偉大的人。對於“終不自為大”,老子還有進一步的分析,就是“四不”:“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不自我表現,所以才名揚天下;不自以為是,所以才名聲彰顯;不自我誇耀,所以才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成為眾人之長。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自信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就是老子典型的“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思想。繼而他又說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都是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很具體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學道理。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見,就是不自我顯擺和表現,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勞、身份和地位。領導幹部因手中權力所致,不自製就很容易自我膨脹,有意無意間抬高自己。自視過高,會被認為是對他人的蔑視。越是水平高、能力強、功勞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慮願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雖有,其狀若無;已之雖實,其容若虛”。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個能夠洞明世事、知己輕重的人,做事處人就一定能夠把握好分寸。

孔子在《禮記·表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過行弗率,以求出厚;彰人之善而沒人之功,以求下賢。是故君子雖自卑,而民尊之。這段話意思是,君子不自我誇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傳自己的功勞。有了超常的德行,也不要求別人跟自己一樣去做,目的是保持自己忠厚謙虛的品行。表彰別人的美德,讚賞別人的功勞,目的是尊敬賢能的人。所以君子雖然貶低自己卻更加得到民眾的尊敬。

孔子在這段話中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自己的成績和別人的功勞。同時也在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在幾千年前的的封建社會,我們的先賢都能正確對待榮譽,生活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裡的我們面對成功和榮譽卻沉不住氣,甚至為了標榜自己而詆毀別人,實在是匪夷所思,實在是愧對先賢。

驕傲自大是無能的表徵。不自是,從團結共事角度講,自以為是,會排斥許多好主張、好建議,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變成孤家寡人。從事物發展規律來講不能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斷,一意孤行,必須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決策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所採取的措施更加符合發展規律。自信不能變成自大。不能夜郎自大,我行我素。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忍讓非懦弱,自大終糊塗。不自伐,不自誇也。論語中說: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顯示自己的功勞,不必喜形於色。大凡品德高尚、氣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漢代名將馮異立下赫赫戰功,但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被世人稱為“大樹將軍”。

“不自矜,故長。”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斷進步。南懷謹說: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脾氣大。就是說,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識水平,也修身養性到家,所以不發脾氣;有點本事的人,知識水平不錯,但未修煉到家,所以有些脾氣;只有那些沒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還要爭面子,所以總愛發脾氣。脫盡利名韁鎖,世界原來自大。人要自信、自強、自謙,不要自大、自卑。

人最大的敵人,還是人自己。一個人能戰勝自己,也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了。怕的是自己患了病,茫然不知,處事猶豫不決。或過高地估價自己,由此而自大;或過分地崇拜他人,由此而自卑。一旦戰勝自己,也就在思想上有了一個飛躍,人生會打開新的一頁。

不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自謙不自卑、自信也不自大,腳踏實地走下去,樹立好形像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但好形像如何樹立,恰恰是越不自以為大,越是保持低調,虛心待人,踏實做事,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越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成為形象高大的人。




原文來源:禪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