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真正卓越的人,最懂得將才氣內斂

早上好。

在生活中,有些人平淡從容,有些人鋒芒畢露。實際上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好人緣。鋒芒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因此顯示自己的鋒芒時應該小心謹慎,有時應該將其收斂在劍鞘裡。


古語有云:“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小編加:本句出自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中,是說一顆樹高於整個樹林,大風一定會先吹倒它;多出岸邊的土堆,激流一定會把它沖走;一個人的品行高於眾人,別人一定會對他產生非議。)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自視過高,銳氣旺盛,即便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其人生旅途也將波折重重。



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深諳藏鋒的道理。梁啟超說曾國藩“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當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而曾國藩自己也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他處。”又說:“吾乎生短於才,愛者或以德器相許,實則雖曾任艱鉅,自問僅一愚人。”

很顯然,曾國藩不是鈍拙、愚柔之短才,其一生所表現的才智可謂超逸絕倫,實為百年難遇的將帥之才。然而,為什麼他還要自稱愚鈍呢?

曾國藩的祖父曾經對他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了。”曾國藩並非無才,而是大智若愚。因為他深知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氾濫橫流,招來禍端。曾國藩不僅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他能將才氣內斂,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處。

屈是為了伸,藏鋒則為蓄志。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志則不來。曾國藩認為,人單有志不行,還要修煉自己,蓄勢而發。而要做到這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戒傲氣,少言實幹。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會犯“自以為是”的毛病,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若是看到別人鋒芒畢露,自然就會心中不舒服,尤其是身居上位者,見到下屬鋒芒太露,心中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他們自然會讓鋒芒畢露的下屬沒有好日子過了。

按道理來說,貢獻越大,功勞越大,所應得的好處也應該越多,然而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往往是相反的。一個人的功勞越大,其得到的好處不僅不多,反而還可能因為功勞大而遭到打擊,尤其是那些自彰其功的人。
有志於做大事業的人切記要含而不露,否則必會招人側目,惹來禍端。

同治三年,湘軍攻破天京,紅旗報捷,曾國藩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表示謙讓之意。太平軍被剿滅後,曾國藩深知自己功高位重,讓皇帝擔心。同時,他也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處處謹慎。而當時,他手下的眾多將領卻想重演一幕“陳橋兵變”。在南京城,一天深夜,眾將領衝入曾國藩的臥室,準備擁曾“黃袍加身”。曾國藩一看事態嚴重,一語未發,大筆一揮:

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


隨即,他開始裁減湘軍。曾國藩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收斂鋒芒。因為不裁湘軍,恐怕權高震主,危及身家。與此同時,他又吩咐門生李鴻章保留淮軍,按兵不動,這樣則可以有效地防止朝廷對自己痛下殺手。

從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之人,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反之,謙虛內斂、等待時機、蓄勢而發之人,往往會取得大成功。

《易經》有云:“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才華對於你有益,但鋒芒對於你無益。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鋒芒畢露往往會遭受很多打擊,而藏鋒不露的人卻有足夠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獲得經驗,他們能夠避免不必要的爭鬥和犧牲,獲得更多的空間去發展。




圖片來源:cocom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