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有事專注於事,無事存心養性



王陽明:有事專注於事,無事存心養性


王陽明短短五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既有思想建樹,也有事功表現,他在書法、詩詞、散文、哲學、軍事、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如果一個人能獲得王陽明某個方面一半的成就,也很了不起。

我們做的事遠遠沒有王陽明做的那麼多、那麼大,為什麼天天還叫忙叫累?

今天的人們看上去忙忙碌碌,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時刻得不到休息,以至於許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喪失了自我。

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焦慮、急躁、浮泛、灼熱的狀態之中,哪怕是有了閒暇時間,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處於心緒煩亂、無所適從之中。

王陽明所做的事比我們多多了,卻始終不忘修心養性,而且終日保持著一種悠然自在的心態,他的這種生活藝術,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有事專注於事
專注於事,實際就是專注於心。

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輕鬆高效地處理繁雜事務,不僅要養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還要有意識地訓練一種高度的專注力,那就是:當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心裡就只有這件事,彷彿世界上也只剩這件事。

要有這種專注力,就要鍛煉自己的心,然而平常我們的心散漫慣了,突然叫它集中起來,它就像猴子那樣好動,古人稱之為“心猿”。

王陽明舉例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現在有人在吃飯的時候,就眼前吃飯這一件事,他的心仍然不安寧,就是因為心散漫忙碌慣了,所以哪怕做一件小事,心也收不住。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做事就是用心。
有事的時候,心著於事務,即心事相合,即心之所之,專注於某一事物而不分心旁騖,王陽明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

王陽明又說,“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在實踐中,幾經磨煉就有了定力,有定力才能處變不驚。

康有為說:“言心學者必能成事,而且是大事。”

心學是講事功的學問,不是用來紙上談兵的,由於心學博大精深,所以深悟心學的人能成大事。


無事存心養性
在王陽明那裡,心、性、天理、良知都是一個東西。
他曾經給門人講了一位禪師的故事。這位禪師遇到弟子提問,就舉起手中的拂塵作為回答。

有一天弟子把拂塵藏起來,又當面提問,想為難老師。禪師找不到拂塵,就直接把手舉起來。

王陽明說,我的良知概念就是這個拂塵,別看我天天給你們舉,其實它根本不重要。

從那以後,如果遇到門人弟子喜歡請教心、性、天理、良知這些概念之類的問題,王陽明便會開玩笑地說,我那柄拂塵在哪裡啊?

知識傳授根本不等於體驗形成,所以王陽明堅決反對只在書本文字上討論問題,認為那不過是“口耳之學”。

他的講學過程就是幫助弟子們一個個“致良知”——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判斷是非,做出選擇。

存心養性,簡單的說就是加強自我修養。

王陽明認為,加強自我修養,存心養性,是為了致良知,發現良知。
存心養性,歸根結底是讓自己做好一個人,一個真正認識自己心性的成熟的人。
王陽明說:“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

雖然不管有事無事,都要做存心養性的工夫,但是只有在無事的時候多多“存心養性”,致良知,才能在有事的時候充分地“事上磨煉”。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