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心有多寬,世界便有多寬

天下無物不美,但要有一顆欣賞美的心。美是不假外求的,人生的美化,要從生活簡化開始。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所著《談美》一書,普受青年朋友們的喜愛,幾乎人人都能從他這本書,獲得一些美學的理念,而更可貴的是,朱先生一直試著把美學與人生結合在一起,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地欣賞美麗的人生。在《談美》這本書的前言裡,朱先生很感慨地談到中國社會長久以來的衰亂,不完全是製度的問題,而是人心太壞,每一個人都貪求富貴,害己害人。而解決之道,不是靠道德家的幾句話就管用,而是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他說:“ 要求人心淨化,先要人生美化。 ”人要在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追求一些較高尚、較純潔的生活。

朱先生是個有心淑世的人,他一生研究美學,成績斐然,但是他不只是為研究美學而研究美學,他的理想,是希望藉著美學的提倡,把陷溺的人心,加以淨化、美化。很可惜,在他的90年生命(公元1897年~1986年)中,雖然留下了五大卷文集和大量的譯著,但是他的美化人生、改善社會風氣的目標,並沒有能夠實現。



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變得太快、太多,呈現不少的亂象,脫序、 脫軌、脫法的行為,層出不窮。由於過分強調經濟的發展,大家盲目追求財富,有人一夕之間成為巨富,有人一夕之間傾家蕩產,貧富的差距,愈來愈大,娛樂場所,瀰漫著奢靡浮華的不良風氣。在一片開放腳步聲中,整個社會像一匹脫了韁的野馬,過去只有在電影中方看得到的不良情節,已是時有所聞了。

生活中關於生命的安全、財產的保障,成為人人最關切的話題,這絕非故意聳動聽聞。不過,危機同時也是轉機,我們不必因為當前的社會,發生了許多複雜而嚴重的問題,就灰心喪志。現實的生活有時會令我們不滿,難免會失望,但不必絕望。轉型期的社會,本來就會有許多適應不良症候,小自個人的立身處世,大至國家的前途發展,都必須因應這個多變、巨變的社會需求,重新定位。

社會再怎麼變,生活再怎麼變,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是永遠不能改變的。人是萬物之一,所以人性中難免還有自私、貪婪、兇暴等物性,但是,人為萬物之靈,人在萬物之中最為靈貴,所以保有其他萬物所沒有的一顆向上、向善的心,環境再怎麼惡劣,人性是朝向光明的。

人心有時會被情慾所陷、外物所蔽,而不能清明亮麗,自製力不強的人,受了情牽、物累,有時會犯下錯誤,甚至鑄下大過。古人談道德的修養,首重“明明德”的功夫,因為古人相信人心本善、向善,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把天生靈明的德性闡明出來。心地光明,就能明辨是非、善惡,知所取捨;有智慧、能判斷,這就是智者不惑的道理。心地光明,自然慈悲為懷,不求非分之得,平平實實,不患得患失,這就是仁者不憂的道理;心地光明,則知所取捨,義無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勇者不懼的道理。能夠把天生靈明的德性闡明出來,就能做一個智者、仁者、勇者。

人生最大的問題,是一個“惑”字,人往往因為想不開,所以徒增許多煩惱。談到人生的美化,首先必須了解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人活著絕不只是過一天算一天,圖三餐溫飽而已,人是為理想而生的。人生的理想,不是只有名利二字,人生的意義,在一個義字,義是道德的實踐、真理的追求。人生所追求的,是坦坦蕩盪、俯仰無愧的生活。人生的陷溺,往往因為不知足,尤其是對物慾的追求,永無止境,因為不知止、不知足,所以疲於奔命、愈陷愈深、無以自拔,不只害了自己,可能還會累及親人,甚至傷及無辜。

其次,人生的災禍,往往是一個爭字;朋友失和、夫妻反目,以及許許多多的人事糾紛,往往由於不能謙下退讓。天下無物不美,但是要有一顆欣賞美的心。如果我們以仇恨的心看這世界,這世界便充滿仇恨;如果我們以歡樂的心看這世界,這世界便充滿歡樂。心有多寬,世界便有多寬。美是不假外求的,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名利的獲得而得到肯定,功名二字,得固可喜,失亦欣然,如果刻意追求,只是徒增煩惱與痛苦。

水溝被淤泥堵塞,流水便不能暢通;人心有太多的污染,人生便不能亮麗清明。人生的美化,要從生活簡化開始,簡化生活,自然可以減少污染,顯現光明的心地。




原文來源:toutia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