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彼得林區在蕭條的市場

從前讀的一些書,幾乎都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以至於現在需要回過頭來重新審視,彼得·林區的《戰勝華爾街》就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中的第五章《麥哲倫基金選股回憶錄:中期》很值得一讀。這個所謂的“中期”,指的是1981年至1983年。那是一個談股色變的年代。人們寧願談論地震或葬禮,也不願意提及股票。貸款基準利率上升到2位數,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也上升到2位數。
富人們忙著搶購黃金以對付通貨膨脹,購買獵槍以防身,囤積罐頭以防食品短缺。更有趣的是,一些多年來不去釣魚的商人,現在把釣來的魚吃了——他們害怕經濟崩潰。不過,彼得·林區先生認為經濟不會崩潰,每個人靠釣魚來吃飽肚子的惡夢不會成為現實,因為利率不會一直維持高位,既然如此,那麼就應該把資金全部投資到股票和長期國債上。不過許多投資者卻匆忙變現,賣出股票和債券。

林區以常識進行推斷,假如真的發生摧毀一切的大災難,即使存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和股票證券一樣,變成一堆廢紙。但是如果這一切沒有發生的話,那麼這種在匆忙中以很低的價格拋出所有股票變現現金以防“災難”,其實是十分魯莽的。



林區有一套經受恐慌考驗的辦法,那就是專注於更大的大局,設想最壞的事情不會發生,然後問自己,如果最壞的事情不會發生的話,那應該怎麼做?林區判斷利率早晚會降低,而利率一旦降低,持有股票和債券都會大賺一把。於是林區把目光投向汽車股。

當時的財經評論家們喋喋不休地評論汽車銷量暴跌,好像汽車銷量暴跌會讓汽車行業永遠陷入萬劫不復一般。但是林區認為,不管經濟如何,最終人們都要回到汽車銷售商那裡去購買汽車。林區買進克萊斯勒公司的股票,其股價曾跌到2美元。整個華爾街都認為這家公司肯定要完蛋了,以至於機構投資者紛紛逃離這檔股票,最後甚至連分析師也停止跟蹤研究這檔股票。

但當林區翻看它的資產負債表的時候,卻發現它的賬上有超過10億美元的現金,那麼這就是說,克萊斯勒立即破產倒閉絕對是危言聳聽的了。克萊斯勒可能會破產,但卻不是在兩年之內。從1982年春天到夏天,林區大量買入,一直達到證監會所允許的5%的規模上限。

克萊斯勒在很長時間一直在麥哲倫基金中保持第一重倉股的地位,並且在8個月內上漲了一倍。在1982-1988年的6年裡,在麥哲倫基金前5大重倉股中,有3家汽車股。其中的每檔股票都讓麥哲倫基金賺了超過1億美元,克萊斯勒上漲了將近50倍,福特汽車上漲了17倍。

林區總結說,正是在這少數幾家汽車股上獲取的巨額盈利,才讓麥哲倫基金的業績出類拔萃。像克萊斯勒這樣的股票根本不屬於成長股,然而由於汽車股被市場打壓得如此之低,以至於當汽車行業復甦之際,汽車股大幅反彈,幾乎比任何成長股的漲幅都要大。


林區說,股市風雲變幻,有多少次,當時看起來似乎要天崩地裂,後來只不過是小小的波瀾。當然,反過來又有多少次,當時看起來似乎只是小小的波瀾,後來卻是天崩地裂。但是不管如何,股價大跌且嚴重低估,就是一個最佳的投資時機。

林區也曾經歷過投資組合的市值損失30%的時候,但他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他不把這種大跌看做一場災難,而是看做一個乘機低價買入的機會。因為“巨大的財富往往就是在這種股市大跌中才有機會賺到的”。


讀到此處,我忽然想起了GMO基金公司的詹姆斯·蒙蒂爾,他曾經敘述說,他過去經常犯的一個錯誤的認識是,在大蕭條時期,價值投資策略比其他投資風格或者說市場大盤更容易遭受損失,但事實告訴他,那是一種“悖論”。大蕭條時期,經濟與金融同時陷入絕境,整個市場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任何股票表現都不能倖免於難。這時候價值股可能並不是好的投資策略,但成長股也好不到哪裡。

蒙蒂爾引用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布裡奇沃特投資公司的研究表明:就收益而言,一方面,業績最佳的20家公司幾乎秋毫無損地渡過危機,在1929年的高峰跌至1933年的穀底,他們的收益幾乎保持不變。另一方面,業績最差的20家公司則一落千丈,其虧損絕對值甚至接近以往的最大盈利。儘管在收益能力方面差異巨大,但前20家公司和後20家公司的股價跌幅卻幾乎接近,前20家公司的跌幅為80%,後20家公司則為96%


在熊市條件下,當市場先生向我們展現誘人的機會時,蒙蒂爾建議應該“慢出手,穩投入”,並且說這是最理性,也是最合理的方法。蒙蒂爾沒有明確說,價值投資是大蕭條時期最出色的絕對收益策略,但他至少可以否認價值投資在大蕭條時期遜色於其他股權投資形式的謬論。無論如何,詹姆斯·蒙蒂爾引用他的大名鼎鼎的同事傑瑞米·格蘭桑的話說

如果股票顯得魅力無窮,你又沒有及時買進,而且以後再也沒有買進的機會,你就不僅僅是顯得像傻子一樣了,你就是一個傻子。



作者:姚斌
原文來源格上理財

圖片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