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比巴菲特更聰明的人:查理.蒙格

200759日,我有幸參加了威斯科金融公司的股東大會。在入口處買了一本厚厚的朋友托帶的《窮查理年鑒》一書,據說這部借用富蘭克林的同名著作為題目,講述另一個查理——查理.蒙格投資智慧的書,是投資者最值得一讀的投資類書籍。
等候股東大會開始的時候,先請蒙格給幫朋友帶的書上簽了個名,在這方面巴菲特非常講原則,蒙格就隨和了很多,「需要(『禮儀老師』)對他多加培訓」(巴菲特玩笑語),凡是簽名和照相的要求他都一一滿足。



很遺憾,當代最成功、最有資格、最有能力教導投資者的華倫.巴菲特先生不寫書,這令世人在某種程度上擔憂其思想和智慧能否流傳。在彼得.林奇《學會投資致富》中有一段文字講述美國最早的百萬富翁伊萊亞斯:「如今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當時全美國最富有的人了。現在,他的豪宅已經屬於國家公園,並對外開放,供人參觀。但距離他的豪宅幾百尺之遙,就是納撒尼爾.霍桑所寫小說《七個尖角的閣樓》的故事發生地。霍桑聲名遠揚,而伊萊亞斯卻默默無聞,這種強烈的對比足以說明,在人類生活中,在教育領域,文學與金融孰輕孰重……

好在與巴菲特的成功密不可分,「能和巴菲特分享價值觀和目標」(本書作者語),被美國《財富》雜志譽為「巴菲特化身」的蒙格,也許感染於曾是編輯、作家、立法者、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官、獨立戰爭英雄,同時還是美國創始人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對推動社會文明的貢獻,更喜歡通過「復雜的概念和細致的分析」(本書作者語),教給人們如何擁有正確的思考方式、道德準則和商業哲學,或可略微彌補這一缺憾。

在帕薩迪納與朋友交流時,有朋友評價:「單就思想而言,百年之後查理.蒙格也許會比華倫.巴菲特的影響力更大(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認識和見解)。」蒙格這位造詣深厚的投資大師,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某種意義上講是一位哲學家和思想家,也像一位教育家。巴菲特曾謙虛地表示:「正是因為蒙格對我們的教導,波克夏才得以成為一家更有價值而且受人尊敬的公司。」

200759日威斯科金融公司股東會上,當有人問及「為什麼華倫.巴菲特和他所創造的波克夏是如此非同尋常的成功」時,你可以從蒙格的答疑中感受到他的誠實與高貴:

……這的確達到了一種極致的結果……匯集於同一方向的多種因素導致華倫的成功,這種(通過將專注、好奇心、堅定不移和自我批評有機地結合起來並應用於一個多學科知識聚合體而產生的一種臨界狀態)極致出色的效應並不是來自其他任何方面……

第一個因素是智力。華倫是非常聰明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也不可能在盲棋比賽中擊敗所有的對手。所以,華倫超越了通常意義的智力範疇。從他十歲時就意識到這一點並保持至今,從而形成今天的良好效果。通向成功是相當困難的,直到你能夠在你所強烈感興趣的領域邁出第一步。」

華倫沒有覺得有任何其他領域能替代他對投資的興趣,並且在他非常年輕時就邁出了第一步。成為善於學習的機器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華倫是這個地球上最好的學習機器之一……」波克夏至今的成功經營主要是源於他一個人的頭腦主導。當然,其他人也做出了一定貢獻,但波克夏的成功極大地反映出一個偉大的頭腦所能做出的貢獻……

把波克夏至今的成功經營歸於「一個人的頭腦主導」,拋開蒙格的謙遜,我們也看到了一種非凡的胸懷和氣度。這讓人聯想起《查理.蒙格傳》中提及的一件小事:當古瑞恩急需一筆錢,自己認為退出K&W股權只值20萬美元時,蒙格說:「你那份值30萬美元。」這就是人性的閃光。更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來自書中描述的查理.蒙格成長史的細節:「如何平衡生活與投資,如何從離世的偉人身上學習,如何進行正確的思考,如何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如何理解投資的游戲,如何當大牌在手時下重注,如何對待社會責任和對人類文明事業的奉獻……

進一步思考,我們也許可以認識到波克夏為什麼會如此非同尋常。挫敗感和恐懼心,是我們投資生涯和人生旅途中一定會面臨的最艱難的挑戰,怎麼才能渡過難關?相比巴菲特一帆風順的生活和財富積累過程,蒙格更為艱難、「有些階段甚至可以說是悲劇」的個人生活,或許更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鳴。

書中所載蒙格在1973—1974年投資不利時所經歷的一段「非常不愉快的日子」,告訴我們有哪些人或事曾改變過他的想法,又有哪些是他一直堅持、不曾改變過的,而這些也可以變成我們的財富。正如蒙格所言:「你永遠都不應該在面對一些難以置信的悲劇時,因為自己失去信念而讓一個悲劇演變成兩個甚至三個悲劇。」「如果一個人能牢記『生命中充滿興衰變遷』這個道理,一生只進行正確的思考,遵循正確的價值觀,他的一生最終應該發展得很好。」

2007
59日晚,我與一位20年前相識、與蒙格過從甚密、也是後來將比亞迪介紹給蒙格的朋友暢談,他說:「蒙格非常正直、高貴,有類似中國傳統士大夫的精神和情懷,有機會的話應該將老人的思想在中國傳播……」我知道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始終認同和堅守「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這種精神追求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突和挑戰。盡管過去的30年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成功的時期,但堅持傳統信念抑或接受商業規則一直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在中國社會也難以找到將二者很好融合的先例。

然而,在巴菲特和蒙格兩位智者的身上,我們恰恰可以發現這樣一種近似完美的融合——通過學習獲取智慧,完全依靠自身修養實現商業成功,堅守理想和信念,遵循道德準則,理性、誠實、樂觀,對社會充滿終極關懷……從這個角度看,了解蒙格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和精神,對中國投資者乃至所有搜尋自我定位的國人都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歷程,它促使我們探索一個新興的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的成功方式,並尋求中國文化靈魂的復興的答案。

2007
年威斯科金融公司股東大會問答環節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如何得到你所希望的?」蒙格回答說:「判斷出什麼是你不想要的並回避掉它,那你就會得到你所希望的。華倫具有和我同樣的本能。我們還未遇到人生中失望的那一部分,憤怒的人會毀壞許多的人生希望,而陷入這種境況卻是很容易的。問這樣的問題:『你怎樣能以最好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是:付出應有的努力並實現你所希望!除此外還會是其他方法嗎?」

我想,單單一個股東大會問答環節的問題已足夠我們學習與思考很久了,更不用說盡敘蒙格生平的傳記。「生命中有許多事遠比錢更重要」(蒙格語),付出應有的努力閱讀它,也許我們能實現我們所希望得到的!(著名投資專家但斌)


選自《巴菲特幕後智囊:查理.蒙格傳》,著者:【美】珍妮特.洛爾(JanetLowe




原文來源:鉅亨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