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

世界上受過高等教育、身負光榮使命的人很多,可是,很多這樣的人因為缺乏機智與常識,竟然連在社會上立足謀生都很困難。



    不久前,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牧場中,人們看到有三個大學生在那裡打工。這三個人中,一個來自劍橋,一個來自牛津,還有一個是德國某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人們都非常驚訝:居然讓大學生來看管家畜!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領導眾人的領袖,而現在卻在這裡「領導」羊群。牧場主人沒有知識,沒有文化,對什麼書本、理論一竅不通,卻知道怎麼飼養牛羊。他僱用的這些學生,雖然滿腹經綸,能說好幾門外語,能討論深奧的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理論,可是,要說掙錢卻不能和一個農場主相比。他整天談論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場,眼界十分狹隘,但他卻能夠賺大錢,而那些大學生卻連謀生都很困難。儘管大學的名字很好聽,其實什麼實用的東西也學不到。這是一場「有文化和沒文化、大學和牧場的較量,而後者總是能夠佔上風」。


    我們對書本不應該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經說:「讀書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於一種超乎書本之外的、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夠獲得的處世智慧。」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就是這個道理。曾經有一個法國大學者,人們對他的評價是「他被自己的才華淹沒了」。接受的教育太多,對實際經驗一無所知,實際是降低了一個人適應現實生活的能力,讓他變得弱不禁風。書本教育往往使一個人發展出過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識,甚至使他變得過於謹慎和缺乏自信,而這對於實際生活中的種種艱苦勞作來說,就顯得態度太文雅、外表太奢華、教育太精緻了,不能用於日常生活方面。


    書本和大學裡的文化教育確實可以使人提高,但這種文化常常是倫理意義上的文化,它的獲得常常是以犧牲人的活力和個人意志為代價的。僅僅有書本的教育,會使人實際的技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最終這方面的潛能就會被扼殺。所謂的書凱子,都是些沒有個性的人,他們的腦袋裡充斥的是各種各樣的理論,浸透了別人的思想。一個人在剛剛離開農場時,他的心靈可能還充滿了活力;然而一進大學,這種活力就無影無蹤了。等到他再離開大學,進入社會時,他會突然發現,他已經完全無法理解周圍的人和事了,他好像不具備理解的能力了。


    與一個雖然沒有機會上大學卻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那樣的學生顯然要打敗仗。一個大學畢業生常常會不知道自己的真實份量,他往往生活在一個理想的王國裡,而這個王國實際是沒有那些人情世故的位置的。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真實世界,往往並不在意他擁有多少高深的理論和淵博的學識。時代的弄潮兒並不是那些滿腹經綸卻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適應現實的人。



文章來源:偉大的勵志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