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成熟的人分析利弊,幼稚的人執著於對錯



「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這句話是出自後會無期的“金句”。
但這句話顯然是錯的。


小孩子當然也會看利弊,大人做事情當然也會分對錯,這句話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
「成熟的人分析利弊,幼稚的人執著於對錯」。
也就是說,成熟的人會從利弊關係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認識世界;但幼稚的人卻還囿於對錯的道德枷鎖,不能直接面對現實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說?

最核心的原因其實是:
“對錯”的這種道德標準是模糊的,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也各有不同。
用對錯這種標準評判事物時只會陷入對現實問題的抽象化辯論,而不利於現實問題的解決。

“對錯”和“利弊”這兩種視角取向的區別,其本質是「道德取向」和「現實取向」的不同。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其實從側面闡述了我國古代帝制,以道德標準治世的不少弊端:
民眾出現了問題無法可依,只得去找鄉賢依個人道德判斷,往往無法得到公正的結果;文官集團過於強調先賢的教誨,而忽略了個體的獨特性與情感需求,直接導致了萬曆與文官集團的矛盾;以道德為基礎的體制,限制了帝國很多行業和領域的發展(如商業和軍事);當然這些事例都太過的大而化之了。



先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世界上95%的人都是殺人犯,那一個人殺了人還是錯的嗎?
假如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小偷,那偷錢還是錯的嗎?

當然,這兩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兩個問題的背後反映出的是:
「正義的本質,是掌握了社會輿論的階級的利益。」

將愛因斯坦放到秦朝,他找秦始皇說:你好啊,我告訴你地球圍著太陽轉,世界上沒有天,沒有神。
秦始皇說:大家都知道太陽東昇西落,但凡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來,閣下卻說地球圍著太陽轉,莫非你腦殼有病?

朕的皇位乃是上天授予的,具有無上的尊嚴和正統性,你竟然敢懷疑天神的存在?來人,快將這位智障朋友打死,以免拉低全國人民的智商!

秦朝子民:陛下說得對!就是要打倒這類不遵守常識的迷信!

幹得漂亮!竟然敢褻瀆偉大的天神,沒把他的皮扒下來就算便宜他了!
好!威武!支持!有希望了!

將聖母白蓮花放到唐朝,他找李世民說:你好你好,你這樣將全力集於自己一身是不對的,我們要平等,要博愛,怎麼能這樣嚴苛的奴役民眾呢?

我建議你取消帝制,實行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取消收稅,給孤寡老人留守兒童送溫暖……

李世民一把掐住白蓮花的脖子,聲嘶力竭:我他媽愛民如子,賣命工作,你竟然還得寸進尺要求我取消帝制?你有沒有良心?你還是不是人?
快來人!請幫忙把這位朋友砍了!以撫慰朕受傷的心靈!
唐朝子民:死得好!活該!

我們能有一口飯吃已經是陛下莫大的賞賜了!你竟然還要求什麼平等博愛?簡直是胡鬧!
我們這種升斗小民生來就是被官老爺們奴役的,取消了帝制就是有悖人倫!!!

這兩個例子當然都是調侃,但本質上是為了說明對錯的標準是會隨著時代變化的,並且這種標準取決於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

毫無疑問,現在我們都會認為愛因斯坦和白蓮花說的都是“對”的。
但在那個時代,愛因斯坦和白蓮花又的確是“錯”的。
並且如果我們是處於秦朝唐朝,那我們也會認為愛因斯坦和白蓮花的言論是瘋狂的、錯誤的、無法接受的。
那為什麼說:正義的本質,是掌握了社會輿論的階級的利益呢?
其實是這樣的:
掌握社會輿論的階級,通常是社會的統治階級。
在這個時候,正義的標準往往是由這個階級制定,並且這個標準會盡可能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比如封建的和平時期,被廣為強調的“正義標準”有:忠君愛國,不動盪君權,為國家鞠躬盡瘁等。
但是這個統治階級不一定總是最強大的階級,統治階級往往都會有被推翻的時候。

當舊有的統治階級被推翻時,正義的標準就會改變,社會意識形態就會更傾向於維護新興的反抗階級的利益。

比如封建的戰亂時期,這時候強調的“正義標準”有:打土豪分田地,人人平等,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

在現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當選。
在所有的主流媒體、網站上都是特朗普鋪天蓋地的黑料,踩特朗普捧希拉里這是美國的政治正確。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特朗普當選,他獲得了美國多數人的支持。
所以雖然大多數人是沉默的,雖然希拉里是政治正確的,但在做決定時,人們還是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糾結於對錯往往的確是無意義的,但從利弊的視角出發,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去做出更好的、更理智的選擇。

比如前陣子熱議的「難民」問題,幫助難民的確是“對”的事,是善良的。
但我們願意接受嗎?
不願意。
為什麼不願意?
這其實就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接收難民對我們沒有好處,反而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隱患和動亂,造就更多的不平等。
總結而言就是,損害了我們的利益。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而非「趨對避錯」。

理解了這一點,你才會意識到,從利弊的角度看問題會讓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清晰,更便捷。

「對錯」在很多時候不僅無法成為你評判事物的標準,反而會是你認知事物的障礙。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排斥“成熟的人看利弊”這樣的說法,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認為看利弊就意味著完全的不分對錯,不講善惡,沒有良知。

事實上看利弊和分善惡是完全不同維度上的兩件事情,而且這兩件事情並不矛盾。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會慣於從利弊角度分析問題,這只是他採取的一種更理性的、更智慧的認知世界的方式,他只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對問題的道德評判上,而是會馬上採取措施,解決現實問題。

他依舊會有自己的良知,甚至會有比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更清晰的道德價值體系,他們「不作惡」的可能性遠遠大於那些只知分對錯的人——
因為越是理性的人越是能夠清楚地意識到法律的界限,意識到作惡的損失,所以他們反而會更好的約束自己。

當然,其實之所以成熟的人會從利弊視角認知世界,歸根結底的原因在於,這是一種效率最高的認知-行為的方法。

我見過無數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只會不斷的哭訴:他怎麼能這樣對我?這樣不公平!這是不對的!我接受不了他這樣對我!

人遇到挫折會難過是正常的,但問題是,你不能一直把“他是錯的”當成不接受現實的藉口,不斷的悲傷,不斷的抱怨,不斷地強調別人是錯誤的,但這對於現實問題的解決,沒有絲毫的卵用。

但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會馬上接受現實,問題已經發生了,別人已經傷害了我,錯誤已經出現,那我要怎樣去處理這個問題?如何妥當的將問題解決?然後迅速的付諸行動。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這篇文章想強調的是,如果我們想更為成熟,就要鍛煉分析利弊的視角。

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我真正想說的是:很多問題的存在,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無關緊要的、無法得出答案的、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毫無助益的地方上才產生的。

說得通俗點兒,也就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有一些人的抑鬱焦慮,其實是因為對未來產生了太多不必要的擔憂;在網上和別人爭辯哪個球隊更強憋了一肚子火,但其實哪個球隊更強這是客觀事實,和你們的爭辯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你和女朋友的關係本來好好的,但你總是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好,反而因此失去了對你女友的吸引力;

這些由於「無事自擾」而引發的問題,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實都有所體現。
「利弊視角」只是一個“點”,重要的是「專注於具體的現實生活本身,而非沉溺於自己精神世界裡的概念和感受」這樣一種生活狀態。


這樣一種生活狀態的切換,往往從我們開始專注的去做某些事情開始。

我在今天前已經接連一個月的時間狀態很差,對未來充滿了擔憂,但自己充滿了不滿,各種龐雜混亂的想法充斥在我的腦海中,結果是我做事情的效率和質量很差。

直到今天早上我下定決定,重新嚴格規劃自己的生活,明確在各個時間段要做的事情,今天一早上我非常投入的看書做筆記。

一天工作下來,我的精神狀態竟然還是很好,再不復之前一天到晚的萎靡,而且之前很多心理上的焦慮、恐慌等統統一掃而盡,內心裡生出了一種平靜的自信。

所以我要再在這篇文章裡強調一遍一個理念:
規整自己的生活要採取「做減法」的方式,不把時間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也就不會產生那些多無關緊要的問題。

不自擾,即無事。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