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怎樣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我們喜歡分析階層,我們習慣質疑雞湯,但平心而論:大多數人的人生阻礙,其實都還只停留在自律層面...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體會。

面對當下的自己,既不是完全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也不是不明白怎樣的選擇才能帶來成長,更不是沒有一丁點日拱一卒的學習時間。

而是在明知最優策略的情況下,輕易被慾望擊潰。一邊內疚,一邊浪得飛起...
學生都知道打遊戲的時間,應該拿來多做兩道題。這樣以後才有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力。

但他們寧願先甜後苦。

員工也都清楚有空該多花心思學門手藝,這樣才能讓自己在激烈的競爭環境裡多一分保障。

但我們都說下次、改天...

看書總比刷手機有價值,追劇不如學習有意義,這些都是稀鬆平常的道理。
但短視的我們,往往都安於當下的舒適,忽視積累、選擇放縱。在未來的的某天裡,才終於要學著去接受現實困境帶來的焦慮...

一切的問題,還是自律的問題!



朱炫曾在《年少荒唐》裡這樣說過:
讀書,讀到倦。網上有很多方法,但你從來不沉下心看。
學習,學到疼。網上有很多方法,但你從來不沉下心看。
如果你現在不知道做什麼,至少你還可以先從做一個厲害的學生開始。
...
我能看出來你一腔熱血的優點,自然知道你孤僻懶散、自以為是的缺點。
方法很多,不過我不確定你吃不吃得了苦。

按照當下的衡量標準,其實大多數的“能不能吃苦”,說白了只是能不能管得住享樂的慾望。回到今天的話題,其實就是能不能做到自律。
在最近的思考裡,我把自律的層次,大概分為了三層。
突然間就發現不得不面對的一個殘酷事實是:
以大多數人的自律程度,其實根本沒資格去索要各類自由!


(1)、人控不如技控

這一層的程度,我稱之為自律底層。
這裡既有程度低級之意,也含蓋底層邏輯的道理。

處在這一層的人群,主要心理特徵是:對自律的無能,對他律的抵觸。忽視規則、想要放縱。

我高中的時候,是典型的網癮少年,經常半夜翻牆外出打遊戲。
在無數個叛逆的夜晚,當我準備跳下學校圍牆的那一刻,月光下光禿禿的馬路牙子,彷彿都像徵著“解放”的自由。

後來的假期裡,我還特地去走過那一條路,但卻再沒有生出一丁點自由之感。當時我才明白,都說別把慾望當自由,其實自由也是慾望,快樂不過來源於禁止!
想通了這樣的道理,後來人就廢了...操!
那時的想法是這樣的。

都說自律方能自由,但本質上都是慾望,一個是當下玩樂的慾望,一個是未來不確定的生活。

所以,我選擇當下,今朝有酒今朝醉。於是和家人協商,中途退學換了一個很爛的學校...

多年後的某一天,我曾問我的母親:你當年,怎麼不管管我呢?

母親答:我問過你很多遍是不是想清楚了。最後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現在怪得了誰?

怪得了誰?怪自己!之後的每一個春節裡,凡遇到親戚朋友帶小孩的我都會多上一句嘴:
叔叔、阿姨,家裡孩子不聽話,不能由著他作,還是得打一頓啊...

很多時候,過多的空間其實都變成了放任。

對於孩子,或者說對於自控能力不足的人,“他律”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年有人管管我就好了。如果我當時堅持了某某事就好了...”這一系列的感嘆,往往都伴隨著放任自流帶來的悔恨...

之前就說過,心裡問題離不開環境暗示。

比如。典型的中式過馬路:綠燈亮時可以走,攢夠一波人時,紅燈亮也可以走。
本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闖紅燈的。但是在大家都破壞規則時,你也會從眾得覺得自己也沒有太大過失,於是也跟了上去。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當你拿起書時,卻待在全是遊戲聲的宿舍裡,你要怎麼和圖書館的同學比自律?

當你工作時,手機通知全部打開,你又怎麼和鎖屏靜音的同事比專注?

所以,當我們本身自控力不足的時候,就得學會藉助外力。

它可能是環境,可是物件,也可能是某個人,總之找到做那件事最合理的外力,千萬別靠自己!

至於為什麼說“技控”是底層邏輯呢?

近的來說,為何你假期總賴床,上班不遲到?因為得打卡,得扣錢。
再放眼身邊。
法律條文、規章制度莫不都是通過外力,來控制人性的慾望?連國家都不相信你,你還那麼相信自己?

社會規則運作尚且如此,所以請相信,人控遠不如技控!


(2)、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這一層的程度,我稱之為自律中層。

處在這一層的人群,大多意識到了“自律是個偽命題,不過是慾望在博弈”的道理。但控制能力還稍顯不足。典型特徵是:靠雞湯勵志,依賴短期刺激。

“慾望博弈”的邏輯不難理解,看書還是追劇?晨運還是賴床?減肥還是放縱...這時的利弊取捨,本質上就是個慾望爭奪的過程。

但其中最大的阻礙,往往是明明知道更好的選擇,卻控制不了當下的慾望,只能在某種刺激下,做出短期改變...

記得上學那會兒,班上就有個胖女孩兒。
特別愛吃,160公分,8090公斤的樣子。女生都喜歡叫她胖子,異性緣也不怎麼樣。

後來喜歡上隔壁班的男生,突然就開始瘋狂減肥。
每天起早貪黑的跑步,平常的零食,竟也不怎麼吃了。

果然,過了幾個月,她真的瘦了很多。
其勵志故事,一時傳遍班級校園。

感人不?
沒錯,後來她表白失敗,又胖回去了...

身邊還有很多類似的列子。

朋友圈的減肥宣言,臉書上的轉發感慨,無不在熱情過後,都默默的被用來打臉。

後來我也總結出了規律:

朋友圈、臉書勵志語錄滿滿的人,其實大多都自律能力低下!

無大志才需要常勵志,這和生病了需要按時吃藥,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相比病死,這層的人當然是要好上很多。但病因我們還得嘗試著做些簡單梳理。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們滿足了溫飽問題、安全需要等一系列的基礎需求後,就該尋找愛與尊重,準備自我實現了。

但一直以來,需求又都不完全是階梯狀的,慾望其實一直在不斷的交叉抗衡。

你愛吃,但某一階段,可能異性更重要;你貪圖安逸,但某種刺激下,你開始擔心未來。這些偏重,既能成為你某一刻的內在驅動力,但同時又不是穩定單一的。
吃的慾望還在,享樂的慾望還在,之前的激情並不會妨礙你在後來博弈裡輸掉自己,變得陽奉陰違。

在和原始慾望的鬥爭裡,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我說服!
行百步者半九十。

當你也終於做出了一些改變,或者堅持下了某些習慣。最容易把你拉回原點,永遠是那第一次的自我說服!

“放縱一次,休息一天...”的詛咒,乍看對整體無傷大雅,但卻是承認規則可以破壞的心理暗示。

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失敗往往也是如此!

至於,為什麼具備長期價值的事情(比如戒菸對身體好),總是容易輸給短期慾望(吸煙)。

目前看來的核心問題,還是正反饋的不足——短期戒菸看到的回報,不如吸煙帶來的快感多。

很多人也會認為,這是個比較問題。

比如,快病死得人,就不會為了吸煙而不要命。但實際上,在生活裡這還是一個反饋的問題。

吸煙的人,都知道吸煙傷肺、喝酒傷肝,但如果每抽一根煙,每喝一口酒都有直接的疼痛感,他們就不會明知故犯了。

這種反饋機制,反過來看就很好理解:看不到希望,人就容易放棄。

所以,建立正面有效的反饋機制,是對抗短視、增強長期價值興趣的關鍵。
你的問題是什麼,要怎麼建立機制,還需要因人而異。

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堅持上班,然後有人給你發錢。

理論說完了,再給“聽了道理,還是忍不住自我說服的人”提一點實操技巧:
控制“關鍵時刻”!

當你已經做出一段時間改變,現在卻又想要自我說服,想要自我放縱的時候。行動前都會有一個思想鬥爭的過程。這個時刻,書裡稱之為“關鍵時刻”。

對於自控力不穩的人,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在這個動搖時刻,採取技術控制。
比如。我原計劃看書,但卻意識到自己一直在玩手機的時候,就會立馬選擇把手機關機丟在臥室。而只要我回到客廳,拿起書本,其實很快就能進入閱讀的狀態。
這其實,就是“技控”輔助正面慾望的技巧。記得曾經還看過一個有趣的反例段子:
早上關了鬧鈴千萬別閉眼,趕快拼命玩幾分鐘手機,防睡過頭親測有效。你無法戰勝惡魔,但更惡的惡魔就可以。


(3)、自律只是底層素質

這一層的程度,我稱之為自律頂層。

因為我個人也大多是在中底層徘徊,所以我猜測,頂層的心理特徵大概是:
自律有什麼稀奇的?我們的阻礙是制度、是科技、是人才...

記得前段時間,看過一篇關於某大老闆生活的文章轉發流傳在網路上。

凌晨四點起床運動的他,一整天工作滿滿,奔波於三個城市之間。
當時我正在一個廣告公司工作,每天只要超過710分出門就會非常堵車。然而,堵車卻是我的家常便飯。偶爾早起,還會在同事面前炫耀一番。
在看到那張表時,我便猶如雷擊:
優秀是種習慣,失敗尚且如此。

對於自律問題,普通人如臨大敵,對勝利洋洋得意。優秀的人,或許從來就不曾在意,只認為這是最底層的基本素質。

後來,我就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雞湯有沒有用的問題,之所以被爭論不休。其實還是因為優秀品質只是底層素質。

優秀得人,確實更刻苦,更自律。但成功的影響因素又有很多,且每個人不同,它可能是資源,可能是背景...

當下層往上看的時候,妄圖去總結分析成功者的內在邏輯,必然只能得到作為底層素質的品質共性,於是在徒勞無功後,大呼雞湯無用,上層是騙子!
當上層往下看的時候,因為機遇時間資源的不同,他根本沒辦法給出更有效的建議,只能宣揚品質致勝的道理。可能是為了自我美化,可能是為了壓榨下層。當然,你卻也不能認定他完全撒謊!

說優秀是種習慣,這裡的邏輯其實類似自信。

自信不是來自你天生厲害,而是你做成了一件事,你又做成了一件事,然後,你覺得自己還可以。

這是一個心理建設的過程。當你有了這樣的習慣,其實優秀品質就變成了底層素質。

你會發現,有的明星又會唱歌、又會畫畫、還會拍電影。好像都很厲害。但你難道能認定這些都是天賦麼?自然還是離不開學習,離不開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

在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故事裡,除了資源,一定也因為強者把優秀變成了習慣,而弱者早已是習得性無助...

所以,一切的問題,還是自律的問題。
這世界上最悲哀的故事。
從不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而是比別人差勁的你還不如別人自律!



來源領導力智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