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認知?
認知指通過心理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
這是認知作為動詞的解釋,如果作為名詞,指的是對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的認識。
那麼認知深度是什麼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對客觀世界(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的認識接近真實的程度。
我們來看個例子。比如,有人問:如何才能堅持早起?有兩種回答。第一個回答:每天都早一點睡。第二個回答:首先要給早起賦予重大的意義,把早起的好處列舉出來;然後合理安排好早起後的時間,讀書或者晨運都可以;為早起建立儀式感,準備好鬧鐘,早起穿的衣服提早放在床頭;還可以在網路上加入早起打卡社群,互相督促。
這些回答裡,你有沒有發現第二個回答似乎比第一個回答更有深度?如果第二種回答稱為對“如何堅持早起”的深度認知,那麼第一種回答就可以稱為淺層認知。
深度認知有哪些特點呢?
1、深度認知是分析了問題和現像後得出的結論。深度認知一定不是憑感覺得出的結論,它往往是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對現象的歸納總結得出的結論。
2、深度認知是對客觀事物有理有據的解讀。深度認知是對客觀事物本來面貌的探究過程,因此深度認知需要藉助一些實驗驗證或數據分析來依托。
3、深度認知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類似問題,它往往可以舉一反三。就比如,對“如何堅持早起”有了深度認知後,對於堅持其他的事情,也可以作為參考。
那麼,怎樣的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認知深度呢?
我們在第一次接觸到一個事物或概念的時候,形成的是淺層認知,當這個事物或概念與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相聯繫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就開始變化。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不斷思考,論證,探索,來加深我們的認知。
比如,孩子第一次聽說“狗”這種動物時,只是從媽媽的描述中知道狗是四條腿,愛吃骨頭,會看家,叫的聲音是“汪汪汪”。然後在電視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狗後,在頭腦中對狗的認知就加深了,原來狗有很多種品種。當媽媽買來了一條狗,跟孩子一起餵養的時候,孩子對狗的認知就又深了一層。
我們發現,認知的深度就是接近事物本來面貌的過程。因此,提升認知深度就需要我們親近具體事物,而不是紙上談兵。就比如回答“如何堅持早起”這個問題,只有真正做到堅持早起的人,他們才有發言權。
還可以舉個例子,在去年我剛剛開始進行自媒體寫作的時候,有人問我如何寫作?我告訴他,寫作就像造房子,先搭框架,再填內容。而現在我會回答他:要學寫作,就是不斷寫,不斷反思,沒有方法,寫就是方法。當然,具體的話,可以洋洋灑灑寫一篇幾千字的文章。
總結一下,要提升認知深度,就是踐行加反思。
然而,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有限,不是所有知識都必須踐行的,有些知識只需要我們藉助推理和論證,來補充我們大腦對原先概念的認識。
就比如,我現在堅持日更的方法就是閱讀加寫作。閱讀的時候,我會把讀到的概念與原先頭腦中的認知相比較,或補充,或替代,或融合,或拋棄。每一次對概念認知的升級都是我寫作的素材。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頭腦中深度認知的概念越來越多,這些概念之間又會互相聯繫,產生新的認知。
這些深度認知的概念,有人稱為“臨界知識”,有人稱為“規律或定律”。有了深度認知的概念,我們便可以開啟學習的“少既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大大提升學習的效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