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試試巴菲特追捧的5小時原則

工作日再忙,也要記得每天保留一小時給自己。那些特意且能持續學習的人往往是最聰明而成功的。


由於工作表現往往是通過做了多少來衡量的,這樣的標準下,很多職場人會選擇在工作日最大限度的擠壓時間來完成更多工作。忙起來時你可能不想耽誤哪怕一秒的賺錢工夫,但事實上,在埋頭苦幹中快速度過每一天等於是減緩了自我提升的速度,而這又是讓產能倍增的關鍵。



說到持續學習,近年來特別流行一萬小時定律。即要成為某個領域專家,需要花1萬小時。也就是說,如果每天花在某一項專業技能上的時間是4個小時,一周學習5天,成為該領域專家也至少需要10年。這對於許多想提升自我的職場人來說其實是很奢侈的,扣除工作、睡覺、通勤、吃飯洗漱、陪伴家人等時間,我們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甚至不超過2小時,因此深鑽一門新技能的成功可能性並不大。

不太靠譜的一萬小時定律相比,更多成功人士日常遵循的是 富蘭克林的5小時原則 ,即從周一到週五每天保留一小時給自己。

本傑明·富蘭克林有許多光環與頭銜,他既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又是成功的企業家;既是多產的作家,又是著名的發明家。可以說,他是許多傑出人物的生命總和。一個人究竟是怎麼在一生之中做完這麼多事的?要知道在青年時期,10歲時就輟學當學徒的富蘭克林,除了愛看書外並未顯示出任何特殊天賦或能力。唯一特別的是,富蘭克林沒有把賺錢的事務塞進日程計劃的每個空閒時段,相反,即使在每個工作日,他都刻意留出了一小時空白時間來學習。比如利用這段時間來晨起讀寫、設定個人成長目標並跟踪結果、實踐自己的​​想法、在早晨與晚間自我反省,甚至是與志趣相投的工匠和商人聚會。

簡單來說,5小時原則的核心理念在於給自己創造一個留白空間。Empact聯合創始人Michael Simmons認為,在有鬆弛的日程計劃下,人們不再只思考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還思考想學習的目標;不只是無意識地自動做事,而是能運用刻意練習證實出的原理來持續進步;此外,經常反思也將有助於更進一步消化所學的經驗教訓及吸收新想法。

國際象棋大師及武術家Josh Waitzkin會故意把一天安排得有鬆有緊,好讓自己有留白的空間來學習、創新並且以更高的質量做事。哪怕是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商界大佬,也仍然能夠堅持每天抽出一小時進行放鬆性學習。雖然乍看上去他們當天完成的工作變少了,從長遠來看,卻無疑是一筆最好的時間投資。

至於具體用這段留白的時間做什麼,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嘗試不同的方案。在每天空白的時間裡,你可以進行閱讀、與人交談、參​​與策劃、上課、觀察他人等活動。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Dan Gilbert每天就會花12小時閱讀,富蘭克林年輕時每週五的主要愛好就是跟一群朋友聊那些能夠提升自我及對周圍世界認知的話題。而作為處理信息有效途徑的散步,就得到了貝多芬、史蒂夫喬布斯、傑克·多西等成功人士的狂熱追捧。

當然,你還可以利用這段空閒嘗試一些有巨大潛在回報的小實踐,因為無論最終成效如何,這都算得上是一個學習及測試自己想法的好機會。世界知名廚師René Redzepi就曾在測試廚房上花了很大工夫。雖然其中有一些試驗失敗了,但從中他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此外,很多人在白天碰到問題時,會為了繼續完成待辦事項清單而暫時新問題視而不見。而一天中的鬆弛等於給了你趕在那些小問題變大問題前就搞定它們的機會。


原文來源:jiemi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