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空檔,一位名主持人請教年紀相仿的來賓,「該留給孩子多少財產比較恰當,既保障到孩子未來的生活,又不會讓他們失去賺錢的動力?」
只見這位五十多歲的大哥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開心花光和捐作公益,不留一毛錢給下一代,不要剝奪他們努力工作、奮鬥向上的決心!」
這一段話聽起來好熟悉,也很理想性,立刻讓我想起股神巴菲特。眾所皆知,巴菲特熱心公益,早在2006年就已承諾將捐出85%的資產,也就是大約374億美元,作為公益,當時他還說了這一段話,引起各方共鳴:「我打算留給子女剛好夠用的財產就好,讓他們覺得可以做任何事,但又不至於多到什麼都不必做。」
巴菲特擔心的正是孩子會「恃財而驕」,成為敗家的富二代。然而,「剛好夠用」的定義是什麼?顯然富豪的標準和市井小民截然不同。根據外電報導,巴菲特在2012年,歡慶82歲大壽時,針對三個孩子所各自設立的基金會,每人又再追加6億美元捐款,累計每個孩子各自得到的捐款共高達26億美元。
26億美元,折合台幣多達780億元,相信夠孩子們吃穿三輩子了。如果,巴菲特的孩子們真的有利用這筆錢積極行善,外界也不會有太多質疑,壞就壞在,捐款不是來自巴菲特的現金,而是來自巴菲特旗下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股票,有心人不免解讀成:這似乎是一個以慈善捐款為名,行逃避遺產稅之實的行為。
到底巴菲特是不是刻意逃稅,並非本文焦點,而是連口口聲聲都強調要捐出99%財產的股神,骨子裡想的都是:該如何多留一些資產給孩子,讓他們無須過苦日子,更遑論台灣許多高資產族,也會為財產規劃傷透腦筋。
我沒有小孩,並無資格討論該給孩子多少財產,但聽到這位來賓大哥說:「最好是全部捐光!」忍不住插嘴,「這在華人社會,恐怕有99.9%的父母做不到!」我甚至建議這位主持人,「留給一雙兒女各一棟房子,其他現金和資產通通則免!」
我的理由是,高房價低薪時代,多數年輕人無力買屋,父母能力所及,送一間房子或幫忙出頭期款,讓孩子至少有遮風避雨的地方,也不需要為了拼命存頭期款,而犧牲生活品質或其他的人生夢想。
來賓大哥聽了之後,不以為然的說,「燕俐,你的房子不就是靠自己買的嗎?買房和繳房貸的過程,妳不覺得很甜美,又有成就感嗎?」是啊,從無到有的箇中甘苦,回想起來,真是歷歷在目;但必須承認,台灣經濟最美好的年代,早已逝去,現代年輕人想要加薪和升官都大不易,買房,反而成為他們生命中最難以承受之「痛」。所以,我認為,與其送孩子金山銀山,或一堆保單,不如給他們一間扎實的房子,來得簡單實在。
看到這,也許多數讀者會苦笑著說,「我爸媽沒有財產規劃的困擾,因為連退休金都還沒著落!」是啊,一個台灣,兩個世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富人和窮人的煩惱就像天和地一樣,永遠沒有交集!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
圖文來源:times.hi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