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不辯解,是一種境界

不是說得越多,越清白。不辯解,也是一種境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即將從日本的上智大學畢業,講社會學的吉田教授在最後一堂課。

吉田教授開口說道:“各位都是頂尖學校的學生,資質比一般人優秀很多,初入社會時,難免遇到一些能力不如各位的同事,卻偏偏是各位的頂頭上司。但請各位牢牢記住:挨罵的時候,無論對錯都不要辯解。”

聽到這裡,我不由得產生疑惑:“這豈非加深誤解?有必要為幾斗米如此折腰嗎?”

吉田教授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惑,繼續說道:“是的,無論對錯,都不要辯解。各位儘管立正站好,頭愈低愈好,不斷點頭,大聲說:'是的,謝謝指正。 ''對不起,下次不再重犯。'

留學生之中有人打斷教授的話,發問道:“如果自己沒有錯,還要這麼低聲下氣嗎?”

吉田教授笑著回答:“各位想想,如果真的不是自己的錯,怒氣中的上司也聽不進任何解釋,還會認為你態度不好。盛怒中的斥責,宛如齊發的萬箭。利箭迎面而來,各位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沒有錯,就抬頭挺胸努力辯解,結果被萬箭穿刺得體無完膚。各位要低頭,要彎​​腰,愈低愈好,愈彎愈好,讓萬箭全部掠過頭頂,隨風而去,不要害得自己萬箭穿心。等到怒氣過後,各位抬起頭來,毫髮無傷,還是英俊美貌。”

吉田教授繪聲繪色,引得全堂陣陣笑聲。



“話說回來,明明不是各位的錯,卻還能彎腰低頭,不斷道歉,大聲感謝指正。了解內情的同事看在眼裡,必然會佩服各位的胸襟。事後,等上司氣消了,或適當時機再找機會跟上司說明,上司了解之後,內心必然會想:'罵錯了,還能如此虛心受教,沒有跟我辯駁,讓我公然露怯。等於欠你一次情,好小子。'職業生涯很長,上司自然會找機會設法補償各位的,各位不必擔心被誤會,努力工作,時間將會證明一切的。萬一真是因為自己判斷錯誤,還強詞奪理,日後將會很辛苦,可能要做許多事才補得回來。”
《弟子規》中有更簡短的教誨“有則改,無加警。”“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合理的部分認真聽取,若有與事實不符的情形,或被誤會了,不正是磨煉安忍德能的好機會嗎?若真能如是而行,則我們身邊如父母兄弟般的良師益友會越來越多。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

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

7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7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幹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然而比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能行動;能化解;能扭轉;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這就是法。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的人,解釋也沒用。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智慧。



原文來源:toutia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