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參加一個讀書交流活動,幾位文友的話使我很受啟發,引起了我對讀書境界的思考。
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我認為讀書也有境界高低之分,它與人的年齡、閱歷、社會地位關係不大,主要取決於人的修為。
讀書的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為四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是蒙昧階段。
這個階段的人,不明白讀書的意義,認為讀書是一件枯燥乏味但又必須去做的差事,把讀書當成負擔,提不起精神。這主要是人心智發育不成熟、啟蒙教育沒有跟上造成的,基本上都是學齡前兒童。但也有例外,比如有些官員、大款、暴發戶,他們對讀書毫無興趣,但為了裝點門面,給自己弄個豪華書房,有模有樣地碼上幾櫃子書,可惜偶爾翻上幾頁就哈欠連連,這些書被戴上了華麗的枷鎖,禁錮在了書櫃中。這種人的境界並不比蒙童高,還浪費了書,著實可悲。
第二個層級是個人功利階段。
這個階段的人,對讀書有明確目的,懂得讀書能獲得很大的個人利益。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這種人不道德,利己是人的本性,對讀書持這種態度,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最起碼他們對於讀書,有很強的自覺性、主動性。“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抱著改變自身命運的理想,發奮苦讀,百折不撓,精神很可敬。這個層級的問題在於,讀書只是晉身之階,被過於物質化了。“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成了功名利欲、榮華富貴的載體,書的本質已被扭曲,這樣便能理解范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人生最大的憂患,莫過於身處高位,而境界卻很低,這樣爬得越高便摔得越慘。如此便能理解為何腐敗、犯罪一度呈現出高知化傾向,不管他是讀到碩士還是博士,只要把讀書當成滿足個人私利的敲門磚,境界就不會高。
第三個層級是社會功用階段。
這個階段的人,已經實現了人生格局的突破,由為己謀進而為本階層、本階級謀,為天下謀,把讀書當成認識、改造社會的工具。這個層級最顯著的特點是追求學以致用,有通過讀書增長學識、提升能力的強烈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正是把握住了讀書的社會意義,才能經受一切艱險、利誘的考驗,以堅定的信念理想勇往直前,實現事業的成功。遺憾的是,這個階段的讀書過於嚴肅,過於強調“是否有用”,還不足以深刻領略讀書本身的美妙。
第四個層級是實現幸福階段。
這個階段的人,已經認識到讀書不僅可以提高能力,更能陶冶情操、增強幸福感。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是最早明白讀書對於人生幸福重要性的先賢。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有各種人,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從事政治的人,有可能成為大政治家;從事藝術的人,可能成為大藝術家。但是職業上的成就,不等同於作為一個人的成就。”讀書的深層次意義,就在於它能熔煉人生修為、提升精神境界,最終實現做人的成功。楊絳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這句話不僅富有詩意,關鍵是抓住了讀書的要義。正是由於想讓自己的境界變得更高,才能把讀書作為一種融入血液的生活方式,愉快地面對讀書的辛勞,靜心品味書香為伴的幸福。
讀書的境界跟每個人息息相關,只不過有的人停留在了其中的某個階段,而有的人最終找到了幸福。究竟是人的修為,決定了讀書境界的高度,還是讀書境界的高度,決定了人的修為,實在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