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你評價別人的樣子出賣了你的素養



上個星期,同事李姐在外地出差的老公給她買了個禮物,直接寄到公司來了。

禮物拆開後,大家湊上去圍觀。

同事小美問,李姐,今天是你們的紀念日嗎?

李姐說,不是,可能剛好他負責的項目獎金到手了,想慶祝一下吧。

小美一臉嚴肅,真的是這樣嗎?李姐,你得注意了,你老公突然給你買這麼貴重的禮物,說明什麼?他做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情,他覺得愧疚了,想補償你而已。明白嗎我的傻姐姐?


小美這個人,不知是為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還是真的腦迴路清奇,說話總能刷新你的三觀。

比如說隔壁新來的美女同事長得很漂亮,小美的評論是:
“漂亮也沒用,她老公肯定還是喜歡外面的。看看那些女明星的老公,有幾個不偷腥的?”

別人考駕照一次性過了,她說:“省了不少錢啊,該請客吧”。

別人字寫得好看,她也有話說:“都說字如其人,你這個還真看不出來”。

朋友圈她也沒有放過。別人秀恩愛,小美來一句:“呀,這麼快又找到新的男朋友啦?”

別人po自拍,她點評:“這P的還行”。

有人回話回去,小美還委屈了:“我說話直爽,你怎麼開不起玩笑呢?”


這種隨意揣度別人的評價,不僅直接毀了別人的好心情,也會讓自己看起來很low,更是直接暴露了自己的狹隘和淺薄。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不懂別人的生活方式和對幸福的理解,就不要隨便評論,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別人的生活,就不需要你關照了。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然而你所謂的價值觀,很可能只是主流社會所宣傳的價值觀,你只是不知不覺地被主流社會所謂的客觀事實迷惑而已。

一旦某個人的行為和價值觀偏離了主流社會的要求,你就以大多數人的立場,以絕對自負自己處於正確方的姿態,高高在上地作出評價。

而實際上,價值基於一種上下波動的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會發生轉變甚至被取締,我們只能保持一種心態的平衡態度。

所以克里希那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昨天跟老同學出去吃飯。

吃飯間隔壁桌起身去結賬了,老李突然說:
“瞧左邊那個穿格子襯衫的,都那麼胖了還吃,就屬他面前的菜吃得最乾淨了。

況且要我說,這家店的水平也太差了,簡直不是人吃的,連個米醋也沒有,陳醋那是鄉下人才吃的玩意兒。”

體重飆升以及正在蘸醋的我,默默地放下了手裡的筷子。

吃個飯也能吃出優越感,也是沒誰了。

還有那些動不動就拉地域仇恨,逼捐的,好像唯有自己的三觀才是正確的存在,對那些與自己所謂的標準不一樣的行為指指點點,義憤填膺。

而實際上呢?明明自己業績不佳,還看不起那些加班的人,說只有效率不高的人才加班;

自己買了一堆書卻只是為了曬朋友圈,還整天說這個膚淺,那個太LOW

自己品味也不見得怎麼樣,卻看不起常上新聞的富二代,說他長得醜,沒品位……

凡有所相,皆是虛妄。



人們常將自己的錯誤歸結於外界條件,而將別人的錯誤歸結於內在秉性。

但我們往往看見別人的缺失,卻意識不到自己身上更大的缺失。

評價的成本太低,但其實反應的是我們失去了一種思考的能力和寬容的態度。

對一件事情指指點點只用花費幾秒鐘,但是大部分人不願意花費精力去理解事情為什麼發生。

如果每個人都能多想那麼一點點,或許社會將少很多戾氣。


與其站在道德至高點去苛責別人,不如先要求自己。對方有罪,你又何嘗無辜?我們心裡可以有不同的見解,但沒有權利對別人扔石頭。

《心靈捕手》告訴我們:我們同樣無法通過別人的某個舉動或者某些言論就去想當然評價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我們不了解他是在什麼樣的處境下做出這個選擇的。

你並不比任何人高一等,你也不了解別人的全部。

不要輕易去評價別人,因為你沒有經歷他的人生。

如果你了解他的過去,可能就會理解他的現在。



《聖經》有句話:Do not judge, or you too will be judged.For in the same way you judge others, you will be judged

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


誠然,每個人都有評論和判斷的權利,但在了解片面信息,缺乏足夠的證據就下定結論,輕易評判他人,是危險和愚蠢的。

我們評價他人,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自身的狹隘,就像是我們沒有經歷過某些磨難,就無法體會身在其中的人的苦楚,還會在一旁發表覺得他活得太用力的評價。


詩人魯米曾寫過:“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裡見你。”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