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值得學習的工作習慣



我特別佩服那些不僅工作出色、生活健康,而且還有很多個人愛好的人。
我常常想,要是我每天比別人多一兩個小時的話,肯定也可以向他們一樣出色。

可當我發現,我星期天一整天的時間,都在刷網頁、看手機、睡覺、瞎忙中度過。我意識到,沒有專心投入,時間再多也沒用。

一心多用其實很不好,表面上看起來很忙,實際上則是沒有一項做的好的。與其每一項都只做到及格線,不如在一段時間內只專心於一件事上,認真做到滿分水準。

我在讀斯蒂芬金的《寫作這回事》時,他在書中這樣寫到:
“你寫作的地方不妨簡陋,但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一扇你甘心關上的門。
關門等於是以你的方式告訴世界,也告訴自己,說你是言出必行,你已坐下嚴肅承諾要寫作,決心一諾千金,說到做到。”

固定的寫作時間和寫作地點,會在腦中形成一套習慣模式。這樣,一旦進入相應的時間和空間,就能幫助你快速進入狀態。

在越來越難以集中註意力的互聯網時代,人們普遍追求更快的速度,卻忽略了快的前提是專注。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他提出“深度工作”的概念。只專注於一件事,讓他在大學畢業之後的十年的時間裡,出版的4本書,獲得了一個博士學位,同時還成為了終身教授。

一開始,繁忙的工作佔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加班是常態,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忙碌卻效果不佳,自己很可能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於是,他決定調整工作策略,做到了每天下午五六點鐘準時下班,工作時間變短了,不但沒有降低質量,反而讓他的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也有了更多時間去做自己熱愛的事。

從“拼命工作”變成“聰明工作”。提升效率的關鍵在於:投入巨大的精力,確保充分利用時間。

精簡生活當中的瑣事,每天的工作都圍繞著精心挑選的深度工作展開,沒有辦法避免的那些雜事,再拆分成小塊兒,在空閒時候完成。

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網絡上傳遞。我們面對這些信息,就好像張大嘴巴在打開閥門的消防栓面前,真正喝不到幾口水。

現在受多數人推崇的“碎片化學習”模式,讓大家利用一切間隙時間來學習,排隊時看幾篇文章,上下班途中學英語,我試過一段時間,發現通勤時間碎片化學習的效果不佳,只適合看些零碎的知識,要系統的學習還是得花大段時間。

在嘈雜的環境中靜下心來看書,本身就需要很強的定力,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有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打斷思路,學也沒學到什麼,還把人整得很疲憊。

工作之後,老聽人說多麼想回到學生時代,只管學習的事。哪像現在,既要擔心工作,還要操心生活問題,根本沒辦法靜下心來認真做一件事了。

大家都聽過或看過的一本書——《一萬小時理論》。書中的大量實驗數據表明,當你在某一領域刻意練習達到一萬小時左右, 花七、八年時間就可以達到專家級別。

專家跟普通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為提升某一特定領域的表現的窮其一生的刻意努力。

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就是要沉下心來,拿出全部的精力去做這件事情,拒絕一切干擾。

《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的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

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x專注度

深度工作很難,浮淺工作更簡單。當工作中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圍繞浮淺工作的表面忙碌會成為一種本能。

作者作為深度工作的踐行者,他在繁忙工作和生活之餘,還能夠取得這麼多的成績,他的思維非常值得借鑒。在本書當中他提出了深度工作的4項基本準則。

1工作要深入
要讓工作深入,那麼就必須排除很多干擾。對於我們可能無法預知的意外事情的發生,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量的把自己的可控的時間安排好。
給自己規定好每一天的工作時間安排。

比如說,早上幾點起床,早餐通勤時間,幾點開始展開工作,幾點可以休息一下……用一段固定的時間,處理雜事,最後留出一段專門的思考時間,可以去跑步或是冥想。

把每一天的固定時間段內,所做的事情都養成習慣,一旦形成習慣,接下來的事情都會順理成章。

要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要需要養成嚴格內化的習慣。
為了避免被中途打斷,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工作時長是多少,還有選擇不被干擾工作的環境。開展工作之前,可以將工作分為四部分:“緊急且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

同時還要考慮到中途疲倦的時候,怎麼去緩解,可以是喝咖啡或者是出門透氣之類的。

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己正確的習慣。使大腦能夠進入專注狀態,這樣你才能夠開始創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2 擁抱無聊
人一旦進入狀態,往往做事效率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就跟大腦更喜歡“遊戲”而不是“學習”一樣,集中精神在跟“分心”鬥爭。好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專注力,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後,還是老樣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專注力持續下降,與同期的畢業生差距越拉越大。

我們每天被網絡所吞噬的時間,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而分心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預先計劃好自己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後在這個時間段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

突然需要上網查一個東西,但是現在是禁止使用網絡的時間段,那麼就絕對不用網絡,直到可以用的時候才去查。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一種需要訓練的技能。

如果在斷網時間段內,忍不住使用了網絡,你就很難拒絕瀏覽其他的信息,如此一來大腦就分不清楚網絡時間跟離線時間的界限,這也就達不到訓練的目的。
此種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在使用網絡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去蒐集工作所需要的內容,一想到在斷網時間內無法上網,那麼我們就可以自覺擠掉很多閒逛的時間,從而達到專注工作。

同時,在工作的休息時間,試著冥想。
思考一下工作當中的事情,或者說是自己某一些想法,或者是感興趣的事情,用它用它來把這幾天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從而抵抗分心。

3 遠離社交媒體
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藝術,你必須擺脫各種各樣的誘惑,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
網絡上有很多這種話題的討論,建議是對外公佈,自己將要消失一段時間,然後關閉社交賬號,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

可以試試作者的這個方法,作者不建議註銷所有的賬號,就只是突然停止使用。
如果有別人通過其他渠道聯繫到你之後,問你為什麼不在線,你可以解釋,但是不要主動去告訴別人。

這點很重要。

我關閉社群朋友圈功能,把個人簽名改成了“我沒有屏蔽你,我只是關閉了朋友圈”,這樣就行了,一般也不會有人專門來問你為什麼要關閉。

此外,空閒時的碎片時間也盡量不要去上網消遣,因為常常有這種情況,這個無形當中消磨了很多時間。

很多人工作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想放鬆就躺著玩兒手機。如果真的累了就舒舒服服的洗個澡,早點兒上床睡覺。

不要再使用網絡,這不是放鬆的正確方式,玩著玩著就熬夜了,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惡性循環,降低明天的工作效率。

4 摒棄浮淺
根據二八原則,重要的事情永遠是那20%的,而這些事卻佔80%的重要度。

剩下的80%都是不那麼重要的瑣碎事情,因此在最開始時,就需要我們去辨別哪些事重要哪些不重要,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可以試試,在規定在工作時間內,盡可能多的去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一旦工作時間結束,就徹底拋開工作,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在出現。

這樣會給別人一個信號,你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後就不再工作,對於不想私人時間被工作打擾的人是最好不過了,這種堅持叫做固定日程生產力。

採用固定日程生產力,有兩點好處,
-1- 做選擇時有側重
-2- 更謹慎地思考個人組織習慣

同時也有提醒作用,有了最後期限的緊迫感,那麼在之前的這段時間內,為了避免需要返工、加班,自己就會提高效率,盡可能多的完成工作。

魯迅先生說過,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而人和人的區別就在於,如何對待自己的時間。
我們缺的不是時間,而是全情投入的認真。


作者 戴蒙德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