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做人越理智,活得越高級



網絡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
:有一個人去吃燒烤,對桌的男女一邊吃一邊朝他這邊多瞟了兩眼,這人當下就把燒烤棍兒往桌上一撂,大聲朝對桌的男女喊道:“你們有毛病吧,瞅什麼瞅!”

恰好對桌的男女也是暴性子,莫名其妙地被陌生人吼了,女人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頓時拍案而起:“你才有毛病呢,我就看了,你能怎樣?”

一場大戰就這麼打起來了。

兩個男人扭打成一團,場面一片混亂。對桌的女人繼續用語言暴力加入這場混戰:“哎,你這人怎麼這樣,竟敢打人?你是什麼稀罕玩意兒,看你兩眼都不行?欠抽吧?”

這暴躁的男人先起的事兒,此時聽對桌的女人這麼說,氣得一邊打架一邊不忘回嘴:“就不讓你看了,我就打你倆了,你能怎的?”

不過片刻,整個燒烤攤已被砸得七零八落。警察來後將雙方“各打五十大板”,除按價賠償損壞物品外,三個人全因擾亂公共秩序而被拘留十五天。


當人們遇到一些無理取鬧的人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原本可以好好溝通解決的事情,最後卻要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是最典型的不理智。

在看守所裡,最先挑事的男人開始後悔:為什麼自己吃個燒烤都能吃進看守所?如果不是因為自己衝動鬧事,事情也不會發展到現在這個地步。自己一個大男人,就算是被看了兩眼又能怎樣?更何況,或許對方當時根本就沒在看自己,而這一切只是他多心罷了。

另一方的女人也禁不住想:對方是有些蠻橫,可為什麼自己也“一點就著”?不就是被問了一句“瞅什麼瞅”嗎,怎麼就會如此衝動地打起來了呢?

幾乎所有的激情犯罪,都是在某種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緒失控而產生的後果;幾乎所有進了監獄的人都表示過悔意:“如果當時不……就好了。”

冒昧犀利地說一句,這是“病”,得治!




衝動行為,英文是compulsion,也譯為強制、強迫,是一種發生較突然、時間較短暫的神經興奮。

這種神經運動性興奮又同時伴有情緒激動,自控力降低及口頭、身體攻擊行為,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暴怒、激烈的暴力行為,最終導致傷人傷己。

研究表明,脾氣暴躁的人更容易產生挫敗感,更容易遇到心理危機。他們與能夠自控的人相比,生活往往更不如意,人際關係也更差。

每當我們衝動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去爭這一場對錯,就算爭贏了又能得到什麼?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深思熟慮之後,必定會有更為正確的選擇。

我們還衝動,說明我們對生活有激情,總是衝動,則說明我們還不懂什麼是生活。


某次世界杯的比賽,意大利對決澳大利亞,雙方球隊勢均力敵,踢得熱火朝天,勝負難分。整場比賽整整維持了九十五分鐘,令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提心吊膽,大氣都不敢出。電視中,解說員激情四射地解說著。最終,意大利隊以一粒點球戰勝了澳大利亞隊,結束了這場比賽。

深愛意大利隊的解說員頓時失聲哽咽,以一種近乎瘋狂的語氣盛讚意大利隊的勝利,而完全不顧電視機前澳大利亞隊球迷的感受。解說員的激情解說整整持續了三分多鐘,這場缺乏專業精神的足球賽事解說立刻被球迷掀起了軒然大波。

因為這場失態的解說,解說員被取消了下一場比賽的解說資格,輿論壓力接踵而至。

解說員在直播解說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恣意地宣洩了個人情緒,衝動之下獲得了三分鐘的痛快,但緊接而來的便是愧疚與自悔。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人是感性的動物,但一旦衝動使理智決堤,很可能會讓生活從此偏離正常的軌道,從而影響自己的一生。因此,請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放任心底衝動的魔鬼。少做做那些令自己後悔衝動的事,才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人的一生不可能萬無一失,犯錯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痛。

假如我們曾經因為不理智而犯下錯,請在寬恕自己的同時,告誡自己一定不要再犯。我們與其在不斷的衝動中做一些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不如努力管好心中的魔鬼,善待這個世界,做一個成熟、穩重、理智的人。

還等什麼呢?與其讓“感性”影響我們的行動,不如讓“理性”決定我們的人生。


作者鍾惠
摘自《別讓將來的你,討厭現在不理智的自己》

來源文通天下書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