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不甘貧窮的心

無論你面對的是什麼事實,心靈的貧窮都極其可怕。也只有心靈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


“我出生在貧困的家庭裡,”美國副總統亨利·威爾遜這樣說道,“當我還在搖籃裡牙牙學語時,貧窮就露出了它猙獰的面孔。我深深體會到,當我向母親要一片麵包而她手中什麼也沒有時是什麼滋味。我承認我家確實窮,但我不甘心。我一定要改變這種情況,我不會像父母那樣生活,這個念頭無時無刻不纏繞在我心頭。可以說,我一生所有的成就都要歸結於我這顆不甘貧窮的心。



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在10歲那年我離開了家。當了11年的學徒工,每年可以接受一個月的學校教育。最後,在11年的艱辛工作之後,我得到了一頭牛和六隻綿羊作為報酬。我把它們換成幾個美元。從出生到21歲那年為止,我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個美元,每個美分都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我完全知道拖著疲憊的腳步在漫無盡頭的盤山路上行走是什麼樣的痛苦感覺,我不得不請求我的同伴們丟下我先走……

在我21歲生日之後的第一個月,我帶著一隊人馬進入了人跡罕至的大森林裡,去採伐那裡的大圓木。每天,我都是在天際的第一抹曙光出現之前起床,然後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天黑後星星探出頭來為止。在一個月夜以繼日的辛勞努力之後,我獲得了六個美元作為報酬,當時在我看來這可真是一個大數目啊!每個美元在我眼裡都跟今天晚上那又大又圓、銀光四溢的月亮一樣。”

 
在這樣的窮途困​​境中,威爾遜先生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境況,決不接受貧窮。

一切都在變,只有他那顆渴望改變貧窮的心沒變。他不讓任何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機會溜走。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理解閒暇時光的價值。他像對待黃金一樣緊緊地抓住零星的時間,不讓一分一秒無所作為地從指縫間溜走。

在他21歲之前,他已經設法讀了1000本好書,這對一個農場裡的孩子來說是多麼艱鉅的任務啊!在離開農場之後,他徒步到100里之外的馬薩諸塞州的內笛克去學習皮匠手藝。他風塵僕僕地經過了波士頓,在那裡可以看見邦克、希爾紀念碑和其他歷史名勝。整個旅行只花了他一美元六美分。

一年之後,他已經在內笛克的一個辯論俱樂部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了。後來,他在馬薩諸塞州的議會發表了著名的反奴隸制度的演說,此時距他到這裡還不到8年。
12年之後,他與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查爾斯薩姆納平起平坐,進入了國會。後來,威爾遜又競選副總統,終於如願以償。

威爾遜生於貧困,然而他又是富有的。他惟一的、最大的財富就是他那顆不甘貧窮的心,是這顆心把他推上了議員和副總統的顯赫位置。在這顆不竭心靈的照耀下,他一步步地登上了成功之巔。


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貧​​窮只是一種狀態,它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種結果。因為人類決不會永遠安守貧窮,總是同它作不屈不撓的鬥爭,所以貧窮對整個人類來說,它只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被改變著的過程。

但具體到某一個人的身上,則可能是一種結果。對於個人來說,有可能安心地生活在貧窮之中,不思進取,屈辱地度過一生。也有可能奮起直追,獲取財富。



圖片來源:epochtim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